400-123-4567
萨内编辑
(一)来源极其贫乏:欧洲文明的秘密是“一言可以千年”
(二)破源:中文拯救部落,英文是“一树可收百事”
(三)西学起源:知识中国化“包罗万象”
(四)家庭教育的根源:懂得雅语的人就像“懂一点点”
(五)异流同源:汉语词典对西方语言的支持如同“一根柱子撑天”
(一)来源极其贫乏:欧洲文明的秘密是“一言可以成千年”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对西方的决定性影响,那就是“优雅”(化野蛮为文明的关键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优雅”奠定了欧美文化及其伪历史的基础,其中包括“名人杰作”或“古典经典”。
例如,“莎士比亚”(作品/戏剧)在18世纪的“中国风”之前是“不雅的”。
耶鲁大学教授乔治·H·内特尔顿(George H. Nettleton,1874-1959)指出:“‘莎士比亚’已经被改写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莎士比亚的原文(无论是谁写的)是未经精炼的” ……约翰·德莱顿(1631-1700)认为,生活在野蛮时代的莎士比亚没有受过教育或训练。”
这里我们所说的“雅”,重点是语言和文字。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风雅”。它分为两个方面:
“意识形态”——表达概念(抽象的、普遍的、哲学的……),因此是科学和哲学;
“写意”——写作品味(形象、审美、虚拟、精彩……),于是就有了文采和文学。
“雅”作为“道”的体现,是知性的、通用的语言的本质。它连接着过去和现在。俗话说“六大洲同风,九州同通”;因此,人们可以广泛地交流、广泛地看到和听到。李白诗云:
言语明亮灿烂,五色落华星;佳句遍天下,才子满天。
……
广汉汉水万里长,玉琴声永流;吴越的优雅歌声,如泰国的水平一样流畅。
因此,一切语言文字只有包含了“雅词”(表意与写意、概念与思想、意义与定义……),才能变得合理、合理、合法,从而表达文学、科学、哲学,让其社区达成共同点、相互隐喻和共识。
荀子曰:“让夷风邪音不敢扰乱雅”。
什么是“夷俗恶声”?也就是说,部落方言都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语言”,与文明和知识无关。除非拥有或共有“雅语”(汉语),否则它们无法表达知识和学问,也无法成为民族国家的交流工具。
近代早期,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将“雅言”引入欧洲,并称其为“表意文字”或“中国密码”【详情参见大卫·波特的《表意文字:早期现代欧洲的语言《中国密码》,斯坦福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这一事件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如此“爆炸性的影响”,以至于“优雅的语言”构成了几乎所有现代语言的内涵。学者们说:
“大约在 1660 年至 1740 年间,欧洲经历了有关中国语言和文学知识的第一次爆炸……”——美国语言学家欧内斯特·费诺洛萨(Ernest F. Fenollosa,1853-1908 年)。
“汉语比其他语言具有唯一的合法性。” ——法国神职人员学者约瑟夫·普雷马(Joseph Prémare,1666-1736)。
“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初,西方人发现汉语的结构是所有其他语言的关键。” - 乔纳森·D·斯宾塞,耶鲁大学教授。
“汉语是一种哲学语言,它为每个概念和一切事物提供独特的符号。” ——法国神职人员学者杜哈尔德(1674-1743)。
“……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汉语,这是世界上最简洁、最有哲理的语言。……通过努力吸收和同化中国元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语言。”——托马斯·马吉。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从中国学到的只是表面的,西方的本质是“优雅”的反面;例如,“莎士比亚经典”在形式上是“中国式”的善与美,但在内容和工具上却以西方为中心的殖民文化。
对了,中国历史大师钱穆说,中国圣贤主张“雅俗之别”;在政治上,“雅即义,解王权废而兴之理”。 (《毛诗词序》)。古今中西比较:
第一,传统中国是“雅”(王国、王权),也就是世界观或世界主义。
正如梁启超所说:“自有中华文化以来,中国人从来不把国家视为人类的最高组织。他们的政治理论往往以全人类为对象,所以目标是给世界带来和平,国家只是(是)……‘世界’的一个舞台,政治并不是仅仅为了全人类中某一群体的利益而存在的。”
其次,西方民主是“庸俗的”(人民的民粹主义),即民族主义和排他性。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说:“现代(西方)政府行为十分之九是有害的”; “与中国传统的治理不同,现代西方政府是由其内部的破坏性能量(摧毁外国土地)驱动的……;这种破坏性(负能量)包括资本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传教活动。”
我们会再写一篇分析政治史的文章,但这篇文章将专门探讨与莎士比亚相关的文本和文学。
从思想背景来看,西方文学、艺术和审美情趣都源于18世纪的“中国风”;这方面的所有“历史”,包括“古典文明”、“文艺复兴”和“莎士比亚”等,都是后来伪造的。
(二)破源:中文拯救部落,英文是“一树有百收”
进一步讨论“雅”是如何形成现代西方语言和文字的。后者的内涵是“优雅”或“中国化”。大卫·波特].
诗云:“不教识春,风华在秋莎”。
莎士比亚戏剧的优雅从何而来?这真的是莎士比亚本人写的吗?为什么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了,英语还是这么差,只能靠中文来救了?
大卫·波特是密歇根大学英语系主任。他写的《表意文字:近代早期欧洲的汉语密码》一书,解释了汉语改造西方语言的前因后果。摘录如下: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和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1614-1672)……介绍了理想汉语概念的准则,这些准则在随后的语言改革计划中占据了突出地位。 ……后来,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和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等学者仍然为英语的缺陷和腐败所困扰……。 18世纪初,斯威夫特是英语改革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他对英语日益恶化的缺点感到担忧;因此,他提出了纠正和改进英语的建议(1711)……此外,当时的英语缺乏优雅,令斯威夫特感到担忧。 ……法语也在经历衰退,斯威夫特将其归因于人类语言的变幻莫测(语音、语义)……。另一方面,威尔金斯认为,除非对其进行监管,否则所有自然语言的变异性和扩散性都无法得到遏制。 ……斯威夫特希望,如果英语能够达到某种标准,就可以找到永久的解决方案……
约翰逊的巨著《词典》(1755)是一场驯服语言的斗争,但在此之前英语是堆积的、无序的、变异的和不规则的。 ……约翰逊将英语语言的腐败归咎于过度排场和环境造成的扭曲、拥挤和扩散。他想到了培根、斯普拉特和威尔金斯等前辈,他们都非常关注这种语言的慢性病。批评者指出……他从前人的作品中继承了对英语语言的批评形象——它极其混乱、表达不当,而且非法且无节制地衍生,从而破坏了既定的秩序。
至此(17世纪中后期),汉语(表意文字)已成为欧洲人思考的替代语言模式。科尼利厄斯等人强调,“东方”影响了17世纪欧洲的语言理想,特别是在普遍性和哲学方面。显然,早期欧洲人引入汉语导致许多相关的新思想融入了西方语言。 (换句话说)西方对中文的解读也使其吸收了中国元素。也许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 ……如果说中国模式影响了17世纪的欧洲语言思想,那么它一定与西方知识分子追求“合法的表征形式”是一致的。此外,与其说汉字为西方解决语言问题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不如说它不断地、具体地解释着文字的意义……“语言表达的合法性”的中心问题”让当时的欧洲人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就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表现方式”……,就像在一个想象的王国里建立一种新的语言有一种神奇的感觉。
这正如芝加哥大学教授豪恩·索西所说:“汉语是近代早期欧洲完美文字的典范”。
现代英语经过“雅言”的改造和丰富,英国人可以用它来表达知识、哲学、文学、美学;这样,《莎士比亚》才有可能被加工成“经典”。后者是18世纪几代“莎士比亚编辑”所做的事情。以前的莎士比亚戏剧很粗糙,需要精雕细琢。
渥太华大学教授 Gefen Bar-On Santor 写道:
18世纪,10个编辑版本对将“莎士比亚”提升为不朽作家和民族英雄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别是:尼古拉斯·罗(Nicholas Rowe,1709年)、亚历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1723-1725年)、刘易斯·西奥博尔德(Lewis Theobald,1733年) , 托马斯·汉默, 1744), 威廉·沃伯顿 (1747), 塞缪尔·约翰逊(1765)、乔治·斯蒂文斯 (1766)、爱德华·卡佩尔 (1767) -1768)、约翰逊和史蒂文斯 (1773) 以及埃德蒙·马龙 (1790)。他们都重写了“莎士比亚”文本,为其注入了创意内容……在英语世界中,没有哪位方言(方言)作家受到后人如此强烈的关注。
也就是说,经过几代“编者”的努力,莎士比亚的作品已经从“广义方言版”(粗俗、下层人)转变为“高雅版”(古典、晴天、雪天)。
阐释英国文学背后的中国渊源。塞缪尔·约翰逊说:“所有中国历史都成为(欧洲)浪漫主义的素材。”即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与现代性》[2018,作者:Eun K. Min]说:“现代英国文学……主要是由中国传统和历史塑造的。”
(三)西学起源:知识中国化“包罗万象”
维也纳大学教授格奥尔格·莱纳(Georg Lehner)着有《欧洲百科全书中的中国》。这里的“中国”不是指百科全书中的条目,而是指来自中国的知识在欧洲各种词典(百科全书、语言词典等)的形成中,甚至在西方知识的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一个整体。重要作用。我们摘录该书的部分内容如下:
《来自中国的知识——欧洲百科全书的中国来源》……这本书揭示了有关中国的知识如何成为整个欧洲知识的一部分。作者研究了1700年至1850年间出版的英文、法文和德文百科全书,并探讨了欧洲常识著作中中文信息的呈现和使用……(第一部)欧洲百科全书提供了关于中国的知识的浓缩。 ……对各类百科全书主要内容的分析,表明欧洲知识界(文人共和国)盛行的话语与中华文明各方面知识的相关性。各种百科全书中呈现的信息提供了来自中国的丰富信息,包括地理、政府、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哲学、历史等。中国知识在欧洲的发展过程已得到大致反映西方知识……荷兰和英国在传播中国知识、进口改变欧洲日常生活的中国商品以及通过书籍和期刊在整个欧洲传播中国知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于大多数百科全书来说,中文和中文书面语言至关重要...【引用注:Ernest Fenollosa 说:“中文文字是有效思维的典范”】
……在《钱伯斯百科全书》第一版中,我们找到了耶稣会士路易·勒孔德(Louis le Comte,1655-1728)用中文描述的线索……。虽然第一版《大英百科全书》以《钱伯斯百科全书》为基础编撰词条,但李明的词被删除了……(据翻译或介绍)《康熙字典》有四万五千字(其中正在使用的三万六千字)……。 (有趣的是)欧洲词典的条目数量也大约有 45,000 个单词:罗伯特·安斯沃斯词典(18 世纪)、拉丁语词典(1736 年)和约翰逊英语词典(1755 年)……佩尼百科全书(1837 年)和大英百科全书(1842)提到约翰逊的英语词典与康熙词典的单词数量相同。
可见,西方词典(百科全书、语言词典等)乃至整个西方知识的形式和内容,并不是来自于自身的继承,而是来自于中华文明的辐射和传播。
正如剑桥大学教授约翰·马伦邦所说:西方的繁荣有两个决定因素:一是客观条件:16世纪地理上的“发现美洲”;二是客观条件。第二,文化主题:17世纪知识分子“发现中国”。
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 Thijs Weststeijn 解释如下:
“正如蒂莫西·布鲁克所观察到的,今天被视为次要学科的汉学,实际上对17世纪欧洲历史、地理、社会理论等现代学科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补充四点“西方知识的中国来源”:第一,书面汉语(西方概念的来源);第二,将中国古代书籍编成拉丁文的“文艺复兴”材料;第四,音乐和视觉艺术; , 中国历史颠覆圣经,从而掀起启蒙运动……”
而我们认为,《西学中国源》涵盖了整个“百科全书”:科学与哲学、文学与美学、历史与历法、政治与法治、经济与经济学、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唐诗说:
远国化为王,得士使者;六王立于典章,千里之外送丝线。
欧洲《康熙字典》
(四)家庭教育的渊源:懂得雅语的人就像“懂一点点”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撰写了大量有关中西语言文学及其相互关系的著作。我们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一)西方语言文字的变化
拟声词不是文字的起源。然而……拟声词或表音词通常是有意识造词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最早的语言现象,而是最近的事情……这样的特征纯粹是文明的产物……对语言的拯救。 ..神学领域是现代科学的最高成就之一。
怎么理解这段话呢?
首先,西方的音标文字——尤其是包含定义和概念的音标文字——并不是“古老的”,而是近代词语创造的结果。
其次,包含定义和概念的拼音文字是文明的产物。对于西方来说,“文明”意味着从“神的社会”到“人的社会”的转变,这一转变在启蒙运动时期完成。
第三,18世纪之前的西方虽然有文字,但其语言受宗教支配,无法正确表达“人与自然”。换句话说,启蒙运动之前的欧洲写作与文明、发展和科学是不相容的。
(二)符合文明的“汉字表达”
那些缓慢而困难的口语、生理表达;他们无法建立有机的联系并且缺乏语法。这一切都证明这样的群体只有粗陋的本能,他们只比动物高等一点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中文不属于这一类。 ……可以想象,汉语词根是人为创造的;它们简单而规则的结构表明汉语是为了清晰表达而精心设计的。这体现了其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 ……这里的民族精神创造了与其天才相一致的表达工具。 ……它在解释固定词语时留下了更多的推理和思考空间。 ……当伟大的表意文字首次出现在历史上时,就意味着它是古人不懈努力和高度发展的纪念碑。 ...中国的表意文字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它们都清楚地表达了本民族的艺术天才。 ……这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蕴藏着丰富的文献;在所有历史阶段,它都是一本打开的书。 ...句子结构不再仅仅依赖于单词的形式,而是依赖于它们所代表的逻辑关系。 ……因此,在后来的英语中,……它的结构非常像中文;这是现代语言所需的高级智力发展的标志。而且,随着语言适应日益增长的文明需要,上述先进的语言特征使我们能够开辟越来越大的表达范围。
约翰逊所说的英语后来的结构与汉语相似,是指现代英语除了语音形式外,还像汉语一样具有“表意内涵”。后者从何而来?只能来自中国!尽管约翰逊没有解释,但他实际上借用了汉字的英语含义和定义。
(三)论表意文字的重大意义
表意文字(汉字)是知识、科学和艺术的本土符号。约翰逊说:
两个世纪前,(欧洲人)对这一伟大文明符号系统的惊人发现,让阿米奥神父(1718-1793)感叹汉字系统是“艺术与科学的活字母表”。 ……这就是中国的本土根源,黄种人天才的真正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独特性变得越来越明显。除此之外,世界上没有表意文字系统;也没有人尝试去探索这样的符号……钱德明、德吉涅斯(1721-1800)和塞缪尔·基德(1804-1843)都认为中国的符号比较实用,很少被荒诞的神话所侵蚀。它们都是纯粹的寓言组合。 。 ……在详细说明这些用途之前,我已尽力追踪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总体而言,表意文字的演变是人类书面语言的主轴。
塞缪尔·约翰逊和他的朋友们的画像
(五)异流同源:汉语词典对西方语言的支持如同“一根柱子撑天”
约翰逊虽然在著作中介绍了《康熙字典》,但没有提及它与他自己的著作的相关性。
1816年,英国《评论季刊》指出:“《康熙字典……无疑是一部权威著作,它对汉语的重要性,正如约翰逊字典对我们(西方语言)的重要性一样。然而,这两部著作惊人的巧合……《康熙字典》的编排几乎成了当今字典的常用方法。”
约翰·弗朗西斯·戴维斯爵士(1795-1890)透露:
中国的书面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用通用的媒介来交流思想”。后者是威尔金斯主教在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1668)中提出的想法。 (当时)我们的字母系统只是声音的符号,而汉字是思想的符号;……连东亚、东南亚这些不同语言的国家都可以用汉字交流。 ……(当时)除了阿拉伯数字,多语言的欧洲很难通用;在中国,整个汉字系统类似于阿拉伯数字。 ……《约翰逊英语词典》里的几万个英文单词和几千个汉字都表达着同一个意思。
从英国传教士、语言学家罗伯特·莫里森(Robert Morrison,1782-1834)分析的三个案例可以看出,《约翰逊英语词典》是根据汉语概念来定义其词语的:
首先,莫里森说:“一般来说,西方国家用汉语‘天’来表示‘天堂’;约翰逊(字典)也这样表达:‘天堂,无边无际的空间,上帝的居所……这是“天”这个概念的流行用法,尽管一些中国哲学家坚持无神论的自然主义解释(指儒家的天观。-引自)。
也就是说,西方——尤其是《约翰逊英语词典》——是根据“汉字的意义”来定义“天堂”的。
其次,莫里森批评汉语“野蛮人”一词翻译成西方语言时,与原意不完全相符;换句话说,西方词典对这个词的定义有些偏颇——机械地照搬原义。他说:“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文明的人,而外国人则低人一等——也就是说,不太文明,但不一定是野蛮人或野蛮人。……然而,约翰逊博士在其字典中,‘野蛮人’(野蛮人、野蛮人)被定义为‘外国人、外国人’,这个汉字难道还有其他含义吗?”
第三,莫里森在他的《汉英词典》的后记中说:“鉴于作者的特殊情况和广泛的工作,读者会原谅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例如)约翰逊的英语词典(第一版)漏掉了“海”字,而且没有插图和解释,只有“Mandarin”(中国普通话)……作者工作繁忙,字典出错在所难免。 (第一版)有缺陷。”
这个遗漏是显而易见的。这件事可以合理地解释,那就是约翰逊在编纂字典时,需要引入汉字的概念;也许他在处理“Sea”(海)时,出于某种原因,做了一个“标准汉语”(Mandarin)符号,其中文概念需要稍后追问。但因为类似的事例太多,他居然忘记了这个词。
约翰逊英语词典 (1755)
早在150年前,莎士比亚晚年,英国就出现了一份单词表,共有2543个单词。那么,数万字的经典莎士比亚戏剧从何而来?答案来自约翰逊英语词典!诗曰:
对哲学的浪漫追求,祖辈的榜样;
……
文能慧典书,藻能照丝纤。 ”
(明/韩尚贵)
安妮·麦克德莫特说:“约翰逊在他的字典中编辑了莎士比亚。”
杰克·林奇说:“约翰逊的英语单词是莎士比亚所有版本中最重要的词汇表。”
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库斯·沃尔什解释道:
18世纪《莎士比亚》编辑工作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文字的效果,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方面。 ...波普版本的莎士比亚戏剧增添了审美诗意和道德情操。 ……显然,约翰逊词典构成了“莎士比亚”最重要的词汇表; ……可以想象,约翰逊编辑的《莎士比亚》的段落是由他的词典中定义的英语单词组成的。 ……此外,1765年出版的约翰逊编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一个增量版本,丰富了词汇。
约翰逊词典的意义是划时代的——“这本书影响了所有其他人,它以词典的形式向世界呈现了文学品质。”
它也为其他欧洲语言的重生做出了贡献。例如,直到18世纪,普鲁士国王都拒绝使用粗俗的德语。歌德等人将中国文献从新英语翻译成德文;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把中国的观念变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形成了德国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